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几个热衷健身和锻炼身体的人,特别是“井喷式”增长的跑者经常出没在马拉松赛道和朋友圈,运动健身成为现今社会的潮流。
从竞技体育到健康中国,体育产业成为近几年最火热的产业之一。巨大的行业需求,促使体育赛事运营机构、运动类APP公司、可穿戴设备生产商等纷纷从中掘金。
在健身房中,一项与体育产业密切相关的附属产业——运动康复,悄然生根发芽。不少健身房推出针对骨骼肌肉损伤或亚健康状态消费者的运动康复服务,专门提供运动康复的工作室开始出现。
除了不断涌现的马拉松、戈壁赛等赛事,从健身俱乐部、教练数量增长态势也可窥见健康产业的火热。
作为康复医学里的一个分支,运动康复包括三个方面:运动损伤/创伤的诊断和治疗;术后或运动损伤/创伤后,非手术的身体功能恢复和训练;改善身体功能,将其提高到可以参与竞技比赛的状态。
据介绍,医院康复治疗1小时价格约为80-100元。但在一线城市,1小时的私教课基本在500元左右甚至更高,而且有最低消费要求,一般一次性需要购买20-50节。
今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宣布成立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旨在推动这一新兴领域发展,并于5月召开座谈会指出要共同发展健身康复产业,体育、养老、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
灰色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管,健康管理所使用的设施设备、辅助治疗手段验证及药品都没有统一的监督规则。例如,健康管理所用的可穿戴设备的准确度、精度的校正,数据准确性都没有权威标准可以参照。
桑田还指出,运动康复领域十分缺乏专业人才。“做康复到最后都会遇到缺人的问题。全国大学里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不足30家,每年毕业生不过2000人。”
此外,运动康复学科往往设在体育学院,学生没有很深的医学功底,对患者身体评估和给出个性化、渐进式康复方案的能力不足,医疗资格评定也是问题。而医学人才则更擅长神经类的康复,对骨骼肌肉类知识等理解不足,也不了解运动。
对此,桑田等健康领域人士认为解决方案是探索多方资源配合,未来运动处方将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即由运动医疗专家对消费者进行诊断后开运动处方,按锻炼对象分为治疗性、预防性和健身健美方向,再由教练来做运动指导。